38:封面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超构与晚报:飞入百姓家,与民同喜忧
孔冰欣
《延安一月》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垄断,轰动一时。
  赵超构说,社会的进步,一靠法官、法律,一靠新闻、舆论;“若我们都不为普通老百姓鼓与呼了,谁来?!”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没有他的坚持,就没有一座城市最接地气、最具温度的一层人文剖面。

  记者|孔冰欣

  西京一览,临潼小驻,潼关巡礼;返华阴,渡渭河,至大荔、郃阳;再向韩城、黄龙山进发,黄河渡口,对着两岸吕梁山脉,畅想露宿一夜、烤吃野味痛饮汾酒的豪情;继续“行军”,老旧山西已展新颜,延安道上风尘扑面……啊,延安,牵动心弦的延安,75年前,一路揣测了半个多月的、笼罩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城镇,终于映入了赵超构的眼帘。

  那是他一生漫长的新闻征程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这位平易、朴素的新闻人,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开拓者,是始终怀着“忧民之忧,喜民之喜”办报信念的总编辑——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没有他的坚持,就没有一座城市最接地气、最具温度的一层人文剖面。

  《延安一月》,中国记者的《西行漫记》

  191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青田山区的赵超构,少年时就爱跑书店,养成“乱读书,读杂书”的习惯。1931年,他考入上海吴淞由胡适担任校长的中国公学,被学校里的民主氛围深深影响。1934年,赵超构毕业,进入南京的《朝报》当了一名国际版编辑,“工作时间是夜里七点钟到次日凌晨三点”。国难使他有切肤之痛,百姓疾苦使他满腔怜惜,吏治腐败使他不吐不快。当时,老板王公弢天天“逼”赵超构交“言论”,如是这般,他倒是被“逼”得此后每日不写文章便“浑身难过”了。

  日寇嚣张,抗战打响,《朝报》停刊。1938年,赵超构流亡重庆,知人善任的《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慧眼识珠,聘用

  赵超构的时评专栏,叫《今日论语》,他写农民、渔民、盐民,写城市工人、乞丐、小偷,他甚至关注囚犯的命运,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执著地反映底层的境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封二
   第03版:封二
   第04版:简介
   第05版:新民一周
   第06版:目录
   第07版:目录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封面报道
   第12版:封面报道
   第13版:封面报道
   第14版:封面报道
   第15版:封面报道
   第16版:封面报道
   第17版:封面报道
   第18版:封面报道
   第19版:封面报道
   第20版:封面报道
   第21版:封面报道
   第22版:封面报道
   第23版:封面报道
   第24版:封面报道
   第25版:封面报道
   第26版:封面报道
   第27版:封面报道
   第28版:封面报道
   第29版:封面报道
   第30版:封面报道
   第31版:封面报道
   第32版:封面报道
   第33版:封面报道
   第34版:封面报道
   第35版:封面报道
   第36版:封面报道
   第37版:封面报道
   第38版:封面报道
   第39版:封面报道
   第40版:封面报道
   第41版:封面报道
   第42版:封面报道
   第43版:封面报道
   第44版:封面报道
   第45版:封面报道
   第46版:封面报道
   第47版:封面报道
   第48版:封面报道
   第49版:封面报道
   第50版:封三
   第51版:封底
赵超构与晚报:飞入百姓家,与民同喜忧
新民周刊封面报道38赵超构与晚报:飞入百姓家,与民同喜忧 2019-09-09 2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