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景上看,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国大陆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解放。当天,蒋介石就在广州。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正向大西南云贵川方向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的邓小平,心里还在琢磨着解放大西南的作战计划。
就是这么一支仍处在战争状态的武装,在开国大典前夕,制定了《阅兵典礼》方案,奠定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目睹了苏军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知道一些有关苏军阅兵的情况。在阅兵准备期间,刘伯承详细向阅兵指挥所主任杨成武谈了阅兵的具体情节和注意事项,最后概括地说,阅兵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开国大典阅兵式此后成为国庆阅兵的蓝本,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从1949年到1959年,新中国最初10年,每年的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1950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冠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的称呼,这种“届”的称谓一直沿续到1954年国庆节——1951年,民兵方队第一次走上阅兵式;1952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时候,国庆阅兵如期举行,公安部队和少数民族民兵大队首次参加;1953年,恰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之年;1954年,内蒙古草原“骑兵受阅部队”走上国庆阅兵式。
1955年的国庆阅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1956年的阅兵令人难忘——这是新中国国庆阅兵唯一的一次雨中检阅;1957年的阅兵,受阅人数较以往少,可新装备不少,特别是我国自行生产的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