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封面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量子科学,争夺未来不单有“情怀”
  升空后一年的时间里,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分发,并完成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这样优势的建立,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量子通信科研的领军人物潘建伟密不可分。“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对入选的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第一句介绍这样说。“墨子号”升空的那一天,也被潘建伟认定为自己生命中的三个纪念日之一。  

  第二个纪念日,是1987年9月4日,他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报到的日子。在那里,他开始了量子科研之路。回忆年轻时的求学经历,潘建伟说:“小学时写拼音对于我来说是最折磨人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发现上了初中,没想到还有这么简单的学科,那就是物理。”

  潘建伟首次读到爱因斯坦的自传小序时,觉得自己选的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爱因斯坦在文章里提到:我们在世界上通过努力,填饱自己肚子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而没有其他的追求的话,恐怕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说做物理方面的研究,其实是对自己心灵上的一种解放。这写得太好了,就写出我自己的心声。” 

  从此爱因斯坦成为他的偶像。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潘建伟选择站在爱因斯坦一边,集中研究、总结了量子世界的各种佯谬。但有意思的是,他此后二十多年的探索越来越给出证据:不相信量子奇妙的爱因斯坦,犯了错误。

  2001年3月14日,这是潘建伟的第三个纪念日。这一天,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这个愿望,在他199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来到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安东·塞林格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已经立下。当时,塞林格问他将来的打算是什么?潘建伟答道:“我希望能够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封二
   第03版:封二
   第04版:简介
   第05版:新民一周
   第06版:目录
   第07版:目录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封面报道
   第12版:封面报道
   第13版:封面报道
   第14版:封面报道
   第15版:封面报道
   第16版:封面报道
   第17版:封面报道
   第18版:封面报道
   第19版:封面报道
   第20版:封面报道
   第21版:封面报道
   第22版:封面报道
   第23版:封面报道
   第24版:封面报道
   第25版:封面报道
   第26版:封面报道
   第27版:封面报道
   第28版:封面报道
   第29版:封面报道
   第30版:封面报道
   第31版:封面报道
   第32版:封面报道
   第33版:封面报道
   第34版:封面报道
   第35版:封面报道
   第36版:封面报道
   第37版:封面报道
   第38版:封面报道
   第39版:封面报道
   第40版:封面报道
   第41版:封面报道
   第42版:封面报道
   第43版:封面报道
   第44版:封面报道
   第45版:封面报道
   第46版:封面报道
   第47版:封面报道
   第48版:封面报道
   第49版:封面报道
   第50版:封面报道
   第51版:封面报道
   第52版:封面报道
   第53版:封面报道
   第54版:封面报道
   第55版:封面报道
   第56版:封面报道
   第57版:封面报道
   第58版:封面报道
   第59版:封面报道
   第60版:封面报道
   第61版:封面报道
   第62版:封面报道
   第63版:封面报道
   第64版:封三
   第65版:封底
量子科学,争夺未来不单有“情怀”
程开甲:中国“核司令”
习近平科技关键词
新民周刊封面报道19量子科学,争夺未来不单有“情怀” 2018-07-09 2 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