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古人这样想。20世纪60年代,欧洲出现“反精神病学”思潮和社会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拥护者眼里,“精神病”不是一种疾病,而完全是社会、政治因素造成的,只是统治阶级用于镇压异端的工具。
在欧洲,精神病人曾经不被当做病人,而被看成是社会的底层分子:1656年敕令之后,在法国的疯人院里,精神病人和罪犯、乞丐、性病患者和妓女被戴上镣铐关在一起。潮湿的地下室里空气混浊、暗无天日,他们只能睡在发霉的草垫上,甚至隔一段时间精神病患者还被公开展出,像动物一样被收费观看。
这种情况在法国大革命时终结。1792 年,菲利普·皮内尔被任命为比塞特医院(巴黎男子疯人医院)的院长。这个医院里关押着约4000 人,其中大约有200个精神错乱者。皮内尔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让他们走出地牢、重见天日。皮内尔此举在当时冒着极大的风险,他自己也清醒地意识到,他做的事带有极强的实验性质,如果“实验”失败,则很容易被看成一次政治阴谋,遭杀身之祸。皮内尔最终成功了。他反对精神病人是被邪魔附体的看法,把患者异常的行为与大脑某种可能的机能障碍相联系,并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这些都是现代精神病医护的先声,他因此获得“现代精神医学之父”的美誉。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任何专门治疗精神病的机构,直到清末,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精神病院才开始出现。中国的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病院由外国医生于1897年在广州建立,随后,北京、苏州、大连等地先后开设精神病院。
在上海,现代精神医学的起步不算早,但后来居上。1860年代,上海陆家浜南岸建有普济堂,收容包括智力精神残疾的贫困流浪者。
1931年,美国的雷曼(R S Lyman)医生应上海医学院之邀,来华讲授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他和后来接任的奥地利籍医生韩菲(F Halpen)一起,在华东开创了现代精神病学的教学,并使上海在这之后成为中国精神卫生工作最活跃的地区。
1935年,慈善家陆伯鸿在上海西南郊区(今闵行区)创立了普慈疗养院,即今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前身。普慈疗养院由陆伯鸿任首任院长,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病床300张,是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囿于当时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普慈对精神病人以收容、“关押捆绑”为主,只有少数富裕的病人能接受电休克和胰岛素休克治疗,这也是当时仅有的两种治疗方式。普慈疗养院的病房由天主教会管理,在如今的沪闵路321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颛桥院区内,仍能看到当年的老教堂,如今它是精神病人的康复场所;据说在抗战年代,由于从空中俯瞰其建筑呈十字架形,才使医院免受轰炸。
上海解放后的1952年,普慈疗养院被市军管会接管,改为上海市立精神病院,由中国著名精神病专家粟宗华负责医务工作,后任院长。后续几年间,上海所有的私立精神病院全部并入该院。后来,粟宗华提出“实现上海市精神科工作者大联合”的主张,得到当时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赞同,三股力量合并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以在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的新建医院为总院,以原来闵行的医院为分院。1985年,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如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成为上海市三级甲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