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开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平台上,建立和完善了精神科亚专科。如2003年成立的抑郁症病房,为国内首创,后改为心境障碍科;此外,老年精神科、儿少精神科、戒毒科等亚专科,都各具特色。2014年,上海首个精神科专病诊治中心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立,专病诊治的范围涵盖心境障碍、早期精神病性障碍、老年精神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及睡眠障碍,为各类情绪问题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在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下,患者将在此得到越来越准确有效的诊治。
无数的未知,无尽的探索
在影视作品呈现的精神病院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对精神病人的电击疗法。这种古老的物理疗法现在依然在临床应用,对于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重度抑郁症、狂躁症患者,紧张、焦虑和木僵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有效。不过,今天的电击疗法已经有所改良,麻醉剂减轻了患者被电击时的痛苦,肌肉松弛剂让患者不再抽搐,心电监测设备也增强了安全性。只是,与其发明时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用电流引发患者的癫痫发作。
但是,这种疗法具体的生物学机制还没有明确,有些人认为它通过大脑改变血流量的模式,有人认为电击改善或平衡了患者紊乱的神经递质,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会对大脑起到像电脑格式化一样的作用,最新还有研究显示电击能刺激新的细胞和神经链路的生长。也就是说,医生们知道某些精神病症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但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还不清楚。
精神病目前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最早的药物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种精神药物氯丙嗪是从染料中合成的,而之后早期的精神药物也多是在偶然观察中发现的。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精神科药物已经在症状可能的机理和现有的药物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合成。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国内最早运用药物治疗精神病的机构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氯丙嗪从国外引进,国内对这类药物的特点和疗效尚不完全清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院长严和骎最早对氯丙嗪做临床试验。当时没有条件做药物毒性试验,就让男护士做饲养员,用空病房养了很多小白鼠,注射药物后看反应,做解剖,用基础的方法摸索。每当引进新型药物,严和骎总是带领大家先做动物实验,确定药效后,再投入临床使用。
如今,创新探索已经成为这家医院的基因。在精神药物的国产化进程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相关研究所、药厂配合,做出了扎实的贡献,例如在1958年研制试用国产氯丙嗪、1978年研制试用国产氯氮平。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约有85%的国产精神药物都是由该中心首先试用、提出临床报告,然后由药厂生产推广的。
1964年前后,中心开始氯丙嗪、泰尔登等药物尿定性试验,并克服基础差、设备简陋等种种困难与限制,首创精神科药物浓度测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首个精神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于2006年7月完成国家食药监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的现场检查,牵头各类型药物临床试验152项,其中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25项。
药物治疗的最大问题在于副作用,例如氯氮平会引起患者控制不住流口水、心动过速;含有镇定作用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