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封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病,治得好吗?
不断探寻新的治疗手段和新的治疗药物。
  物会让人嗜睡和反应迟钝;对于双向障碍的患者而言,抗抑郁药物剂量过多会引发起更严重的躁狂,抗躁狂药物剂量过多又会让抑郁变本加厉,等等。有些药物的副作用甚至是致命的。近年来新研制的药物在力求减少副作用,但疗效和副作用可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例如,氯氮平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药物,但它的副作用太大,在目前的临床中已经较少使用;但是遇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时,氯氮平就成了首选用药。

  精神病的病程长、复发情况多,许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一般而言,服药3-5年是非常普遍的,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那么,精神病能根治吗?谢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进一步说明:判断精神病是否根治并不是以症状完全消失为标准的,只要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那么就可以认为已经治愈。

  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不管是电击、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还是作为精神病治疗领域最主要方式的药物治疗,抑或是作为辅助方式的心理治疗,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的治疗机理是明确的。

  将来的精神病治疗还能怎样创新?如何更精准地确诊?病因、发病机理该如何探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说,研究大脑的认知,或许是寻求病因的新路径。例如,已有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阅读文字时,眼球移动的范围明显比正常人狭窄,这有望成为诊断该病症的新方法和探究病因的新途径。

  中心副院长宋立升提出,医院计划引进功能神经外科作为新的治疗手段,这已经写入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十三五”规划中。具体而言,准备引进的深部脑刺激手术,是在大脑的特定位置放置电极进行刺激,相对于脑内神经核团的毁损手术,这是一种对大脑无创的手术,对某些精神科疾病具有较好的治愈率。宋立升表示,在对这项技术考察的过程中,医院内部也有争议,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精神科应与神经科进行必要的学科融合,以更高效地解决精神疾病问题。

  “临床要做研究。”院长徐一峰表示,精神病要建立“临床路径”,也就是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在循证基础上来规范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经实现病历的电子化,并正进行影像和临床数据库的整合,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来挖掘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也顺应潮流推出E-Mental Health系列服务,包括国内首个临床应用的智能手机APP“心情温度计”。E-Mental Health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接,推动基于评估的医疗。通过“心情温度计”APP,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精神疾病的症状自测,并且将来还能将测评分数与医院的数据库对接,让医护人员远程了解患者的状况。

  怀着仁爱之心,伫立在疯狂里

  “住进精神病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按照这样的网络流行句式去搜索一下,几乎可以肯定地得到几篇长长的回答,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封二
   第03版:封三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广告
   第06版:目录
   第07版:广告
   第08版:目录
   第09版:广告
   第10版:目录
   第11版:广告
   第12版:编与读
   第13版:新民说
   第14版:七日谈
   第15版:城与事
   第16版:城与事
   第17版:广告
   第18版:视界
   第19版:视界
   第20版:视界
   第21版:视界
   第22版:读家
   第23版:读家
   第24版:读家
   第25版:读家
   第26版:观察家
   第27版:观察家
   第28版:封面
   第29版:封面
   第30版:封面
   第31版:封面
   第32版:封面
   第33版:封面
   第34版:封面
   第35版:封面
   第36版:封面
   第37版:封面
   第38版:封面
   第39版:封面
   第40版:封面
   第41版:封面
   第42版:封面
   第43版:封面
   第44版:封面
   第45版:封面
   第46版:封面
   第47版:封面
   第48版:封面
   第49版:封面
   第50版:封面
   第51版:封面
   第52版:封面
   第53版:封面
   第54版:封面
   第55版:封面
   第56版:封面
   第57版:封面
   第58版:封底
精神病,治得好吗?
新民周刊封面37精神病,治得好吗? 2015-06-01 2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