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护理难度的增加,这对他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目前病房里每一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浴间,病人的住院体验提升了,但护士的工作强度明显上升。以前使用公共卫浴时,护士只需要盯一处地方,现在需要每间都仔细检查,因为卫生间是病人最容易有自残自杀等消极行为的场所。
“病房里的护士,还没有没挨过病人打的。”一名护士长告诉记者。有些病人动手前没有任何征兆,前一秒还是笑嘻嘻的,下一秒就可能一巴掌狠狠扇在护士脸上。挨打之后虽然委屈,可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吞。尤其是新护士,缺乏与病人的沟通经验和判断能力,更容易成为病人暴力的受害者。在重症病房里,这样的危险就更大了。病房的医生告诉记者,这里的病人有的是暴力倾向严重,“一人单挑五个警察”,被五花大绑送进来的;有的是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病人,通常还患有身体疾病,病房里还要承担一部分综合医院的治疗任务。重症病房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唯一设有两个医护办公室的地方,其中一个位于病房内,靠近病人情况较重的一级护理病房,就是为了随时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突发情况。
精神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面对的情况也许是各科医院中最复杂的了。护士说:为了防病人自残,病房规定病人不能用耳机等长条状的东西,但有的病人会把裤子或者塑料袋搓成长条绳索用来上吊,总不能不让他穿裤子、不给他用塑料袋吧?!有的病人有被害妄想,在医院待过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得病就是医生护士害的,出院后还会来找医护人员的麻烦,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相反,有的病人会对护士产生钟情妄想,不仅自己喜欢上了护士,还认为护士也喜欢自己,出院多年后还来医院找寻当年护理自己的护士……
在这种情况下,护士自身也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高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文明办、工会联合建立“心灵驿站”,为护士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成员心理督导,倾听她们的困惑,帮她们倾倒“心理垃圾”,帮助新护士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被上海市卫计委评为“人文关怀,医务职工心理疏导”优秀项目。
整个住院部,气氛最为轻松的是心身科病房,这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唯一的一个开放式病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病人不用穿病号服,也没有携带物品的限制。这里的病人主要存在抑郁、焦虑、强迫、睡眠、饮食等障碍, 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活动室里,几个病人正围坐着打麻将,旁边还放着乒乓球桌和电视。病房的走廊上挂满了病人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仿佛此处不是精神病院,而是某家艺术馆。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穿行,时不时能遇见医学院的实习生或者前来进修的医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学硕士点。中心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养,并开展全科医生培养项目。并且,受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心每年举办全国精神科医师、护理进修班和研修班等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精神科医疗、护理骨干。
国内最具权威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于2002年底在此成立,中心每年举办“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 “中德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结构式家庭治疗”等连续培训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外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知名专家与大师应邀来此讲学、授课、展开学术讨论,中心建立的“东方精神医学论坛”已形成品牌。
“从本科教育开始到职业的终点,我们为精神医学的专业人士提供全程的教学培训服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