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并重,是现代精神卫生中心发展的先进趋势。紧邻“600号”的零陵路604号,是隶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这是最早在精神专科医院设立的独立心理咨询中心,主要为各类心理障碍患者及受心理困扰的来询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多种心理治疗。它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心理治疗与咨询门诊,2014年,心理咨询门诊约24.4万人次,心理治疗约6700人次。
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的“上海市心理健康热线”,是上海市最早设立的热线电话之一。从2008年12月起,与“上海市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合并为“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12320-5),继续为上海市民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
如今,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创立的上海市社区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络,被誉为“上海模式”,得到WHO的高度认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院长粟宗华是“三级防治网”最早的倡导者。1956年,上海市协调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组成上海市社区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将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现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科的技术骨干力量调入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使医、教、研汇成一体,成为全市精神病防治的技术指导中心。1958年,粟宗华受命组织开展全市一千万人口的精神病普查,继而在郊县农村开办精神病疗养村。上世纪70至80年代,精神病人住院难一度是中国精神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在导师粟宗华的倡导下,严和骎继续落实各区精神病防治站的建立工作,每一个防治站里设有几十张床位,并逐渐在这个基础上,扩建成区级精神病医院,后来,街道、居委普遍建立精神病人监护组。
作为上海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第三级网络,各区级精神病医院是第二级网络,街镇的康复站、工疗站是第一级网络。精神病社区“三级防治网”既包括专科医院,又涵盖基层机构,对精神病人从医院内到医院外都有系统的治疗、照顾措施。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要做的不止于此。几年前,国内有一本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畅销书,在这本对精神病人的访谈笔记里,描述了许多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甚至料事如神、对万物洞若观火的精神病人,在这些文字里,精神病人和天才、“大神”只有一线之隔;无独有偶,美国2001年出版的《雅致的精神病院》一书中,作者介绍的麦克林医院,被称为美国的“贵族精神病医院”,这座百年医院闪烁的人文之光,甚至让某些患有、患过精神病的诗人、艺术家、学者以住进麦克林为荣。中美两国的文字都在述说这样的事实:精神病人的素质决不可小觑,精神病院的职责不能只限于医疗和护理,而要转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全程服务。
“让患者痊愈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这个任务应该由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角色组成的一个完整团队来完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以前,医生和护士做了上述团队里的太多“兼职”工作,而现在这些角色的专业化、为患者服务的团队化,正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发展方向。例如,中心现有一名毕业于德国、拿到硕士学位的康复师,采用的音乐疗法并不是简单地放放曲子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不同的人在康复的不同阶段所适合的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而中心已经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将来会培养更多,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为他们做求职咨询、联系用人单位等。
在精神医学人文之光的闪耀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疾病康复、预防、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以中心为代表,中国精神卫生事业进入了脑神经科学、预防、和“生物-心理-社会”全程服务时代。
普洒仁爱八十载,慈心济众铸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WHO“人人都需要精神卫生”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发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个心灵的抚慰者,会成为梦里的“伊甸园”。那里没有恐惧,那里无需嫉恨;那里芳草萋萋,那里莺歌喃喃;那里有天使的呵护,那里是心灵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