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科黄埔军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一名医学生要被锤炼成一位精神科医生,必须经历一段“奇妙之旅”。
坊间有一个流传多年的说法:精神科医生,大多自己也不正常。
精神疾病,恐怕是所有疾病中被误解最多、最受歧视的一种,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得到公平的看待,还连累精神科医生变成了一类“特殊的人”。 多年前,中国精神科医生往往有意地隐瞒自己的职业,这些年,随着公众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歧视逐渐减少,但神秘感依然存在。今天的现实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精神科医生总体短缺,公众对精神科医生普遍缺少应有的尊重。
其实,精神科医生除了需要掌握大量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社会、文化、心理甚至宗教、哲学投入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有比常人更加健康和强大的内心,才能胜任这一份工作。有外科医生生动地形容:外科医生干的是体力活,修修补补;精神科医生干的是脑力活,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窟窿补上,可是一件更“高级”的工作。
从中国出现第一位精神科医生至今已经过去近百年的时间,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普通人对精神科医生还是如此陌生。为什么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科医生会受到歧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我在600号上班
上海有几十家大型医院,唯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称谓,常被自己的门牌号码“600号”替代,这个遗留的“代号”,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1958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市区宛平南路600号的新院建成使用,之前的闵行院区,由于远离市区,对于市民来说非常陌生。“精神病院”一下子来到上海人的身边,无疑给当时的市民带来了一些压力和臆想出来的困扰。
1958年的社会氛围,与今天截然不同,市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精神病患者还被等同于“疯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们,也不得不承受来自社会的歧视。为了避免麻烦,医生们也开始有意地隐瞒自己的职业。
不知从何时开始,医生们在介绍自己职业时,含糊地用“在宛平南路600号上班”之类的话带过,还有一些医生干脆谎称自己是一街之隔的龙华医院医生。大概正是因为医生和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