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的避讳是时代造成的难言之隐。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中年骨干医生,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入院工作的,当时尽管已经改革开放,社会的歧视仍然明显。“600号”的说法延续近50年,直到最近十年,“600号”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而医生们也可以坦然“交代”:我是精神科医生。
公众对精神科医生的歧视,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各国文化背景中,都曾有过对精神科医生的偏见。
精神科医生为何会受到歧视?法国精神科医生帕特里克·勒穆瓦纳曾在其著作中分析说,精神科医生受偏见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认为,“疯病是会传染的”:因为精神科医生接近疯子,所以不管是哪个时代、哪种文化,人们都试图把疯子隔离起来。就像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描述过的对疯子的监禁,西方人总是试图找到方法免受精神病的传染,就像恐惧瘟疫、霍乱、天花或者是艾滋病一样。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精神疾病可以传染,但这种成见却固执地存在了很久。帕特里克·勒穆瓦纳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家精神病医院,想要把从前的墓地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停车场,在这块墓地中安葬的一些死者生前是精神病患者。医院院长给市长写信希望把死者的骨灰转移到公墓中去,这个要求引来当地人的反对。“因为死去的疯子很可能会污染到死前精神正常的人的骨灰。”
就算在今天,我们不少的笑话、段子里,精神科医生还是被讽刺和嘲笑的重要角色,如果细究这种偏见,可以看到段子里的精神科医生,不过是被当做了“特权者”、“控制者”的替身。帕特里克.勒穆瓦纳总结:不夸张地说,精神科医生最大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当替罪羊、做笑柄甚至被孤立。作者幽默自嘲说:“我们必须承受这些。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就是靠这些拿报酬的!”
最近的十年,精神科医生的境遇有了改观。
关于精神疾病的四个误解
如今,“脑残、神经病、武疯子”等流行用语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泛精神病”甚至成为我们日常娱乐的内容。
但似乎没有人去关心真正的精神疾病。一些错误认识带来了人们在情感上对精神疾病的羞耻感,而羞耻感会导致态度上的成见和偏见,态度进一步决定行为,歧视由此而生。了解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我们的精神健康素养,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精神疾病,更客观地对待精神疾病患者。
误解一:远离“神经病”就远离精神疾病?
调查显示中国人各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7.6%。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17.6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问题,就像会感冒发烧一样,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感冒”。因此,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正相反——去了解他们,科学地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
误解二: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险的“疯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200种之多,排在前三位的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相关障碍,而可能存在意识丧失、行为失控的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仅占总患病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披头散发、手舞足蹈、危险恐怖的样子。
误解三: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暴力伤人?
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有暴力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试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暴力行为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大约会在1000人左右,而存在过暴力行为的普通人则达到20万之多。也就是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
误解四:得了精神疾病就无药可救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超过八成的患者并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他们不需要住院或特殊监管,通过一般性治疗就可以得到康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有着完善的治疗和管理规范,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社会和大众对他们的理解和关爱可以提高他们康复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