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后,社会对精神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相关知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精神疾病不再被等同于“武疯子”。2006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医院硬件环境的变化,也正好契合了公众对精神疾病认识的改变,成见渐行渐远。
上世纪80年代入职的医生还记得,改建前的医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候医院大门窄窄的,进门是两排大树,树荫浓密,有时候还能看见蛇、黄鼠狼,给人留下神秘、恐怖的印象。改建后,医院大楼敞亮、院落开放而整洁,不再给患者造成压力。
对于还在培养阶段、最新的一批精神科医生来说,周围人对自己职业的评价,神秘感多于歧视。
朱殿明是正在接受基地规范化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做精神科医生是他的理想,而这个理想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的感受是,公众对精神科医生的尊重已经提高了很多。
朱殿明说,中学同学聚会,小伙伴们得知他是精神科医生,纷纷赞他“很牛”,同学们对这个职业很好奇,但绝没有歧视和偏见。之前朱殿明到综合性医院的其他科室轮转时,医生们听说他学习精神科的背景,也十分欢迎他。正在接受专科医师培养的从恩朝告诉记者,新一代精神科医生,绝大多数是出于对这一学科的热爱选择这个职业,因此对职业的认可度很高。当然,偏见有时还是能看到,但从恩朝的感受是,对精神科医生的偏见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当人们了解和理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歧视和偏见就会少很多。
精神科医生第一课
思维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精神活动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精神的异常?
人类大脑的重量只有1.4千克左右,占普通人体重的2%左右,我们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来自这个不算大却最神秘的器官,科学对大脑的了解至今非常有限。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致病机理不明,检查无法依靠仪器设备。精神科的这些学科特征,对精神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精神科医生培养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用“精神科黄埔军校”来形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毫不为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拥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学硕士点。
受国家卫计委委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每年举办全国精神科医师、护理进修班和研修班等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了大批精神科医疗、护理骨干。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培训中心于2002年底成立,是国内最具权威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机构之一。中心每年举办“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 “中德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结构式家庭治疗”等连续培训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中心邀请国内外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知名专家与大师进行讲学、授课和学术讨论,建立“东方精神医学论坛”并形成品牌,为进一步提高人才专业素养打下扎实基础。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飞跃,开创了多项临床、科研工作先河。
教学科主任方华介绍,精神科学习的确有一些特殊之处。比如,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靠精神检查,不像其他学科可以看各种检查报告,依据数据诊断。精神检查要求医生有丰富的知识,有与患者沟通的技能,检查一个病人耗时很长,有时候要一个多小时。因此,学生必须从老师的带教中主动学习,积累经验。
当然,一名医学生第一次走进精神病院,首先要学习的,是从职业安全开始,适应精神病院这个特殊的环境。
“和病人接触时,双手要放在身前,背靠墙;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