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福尔摩斯
当一位新医生做足了心理上的准备,就要开始他的“奇妙之旅”了。
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精神检查,而精神检查的过程,就像是医生充当福尔摩斯,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生在患者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利用专业知识分析、总结,得出诊断结论。
记者观摩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次教学查房,所谓教学查房,就是资深的精神科医生带领年轻医生和实习生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检查结束后讨论病情、指导后辈,这个过程是精神科医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老医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教学中得以传承。
这次教学查房的带教老师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院长王祖承教授,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精神医学专家之一。王教授为一位62岁的患者进行了精神检查,整个过程耗时半个多小时,精神检查后,王教授又用一个多小时授课、讨论病例。
患者走进示教室,除了头发胡须有些长,衣着还算整洁,表情也很自然,动作协调,看到王教授,赶忙恭敬地打招呼,与常人的行为举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王教授让患者坐在自己身边,离得较近,和颜悦色。王教授声音亲切,从患者的基本情况问起。
问答中,王教授不时扶着患者的手臂,可以看到,患者在医生面前也很放松。精神检查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前三分之一的时间,患者的回答听起来挺正常,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异常逐渐暴露出来。精神检查结束,患者离开示教室后,王祖承教授开始了他的授课。王教授先分析患者的症状,患者意识清楚,交谈自然、态度合作;但有妄想、夸大、偏执的症状。患者的异常主要有,情感上的不协调——不承认自己有病,但也不反感住院;意志的衰退——无法从事之前的工作;没有自知力——无法认识自己的病情。
接下去,王教授与医生们讨论了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其中穿插了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以及重要的科研课题、社会文化背景等。
尽管精神检查看起来充满主观色彩,但实际上,是一个严密而规范的过程,精神科医生用各种技术手段“侦破”病情,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患者过往的生活经历、工作环境、疾病发展的历程,综合各种要素后再诊断和施以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之所以能够成为精神科医生的摇篮,得益于医院强大的人才专家队伍。医院拥有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具有解决精神科急、重、难病例的诊治能力,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全院共有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者300余人、高级职称者100余人;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2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19位;目前具有全国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或者省(市)级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副主委51位,专业杂志主编和副主编10位。
近5年来,医院获得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包括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项(肖泽萍)、浦江人才3项(崔东红、王继军、王振)、上海领军人才“后备队”培养对象1项(卞茜),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2项(赵敏、何燕玲),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3项(李学海、王振、苑成梅),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3项(赵敏、李春波、李华芳),上海市卫生系统“新优青计划”3项(王振、陈俊、刘晓华),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4项(程文红、刘登堂、卞茜、薛海波)。特聘外籍教授1人(Michael R. Phillips)、东方学者1人(李笑虹)。
近年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目前《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分别成为上海市教委和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