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需要更温暖的照顾
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各种误解,比如,精神病患者会伤害他人;比如,精神疾病无法治愈。但真实的情况是,如果及时治疗,患者的冲动行为可以控制;在接受规范的治疗后,一部分病人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极少复发或者永不复发。当然,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能力损害会比其他疾病更加严重,他们很可能因为疾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也就是说,神秘而脆弱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我们的呵护,而作为精神科医生,则更加需要一颗温暖的心。
吴彦医生经常给精神科新人讲一个老故事。他讲到一位德高望重的精神科医生,得到患者们一致的尊重和爱戴,有一位病人一直追随他、敬仰他。这位老医生病重躺在ICU的病床上,这位病人也千辛万苦跑去看他,献花、拥抱。吴彦医生说,精神科的医患关系比普通的医患关系更加微妙也更加重要,医生与病人、病人家属的每一次沟通,每一句话,每一个姿势,可能都会影响治疗的进展。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精神科的医患关系只有管理和被管理,病房仿佛只有对病人自由活动的限制,只有冷冰冰的规定和药物。事实上,上面这些画面已经消失多年,精神科发展到现在,有更多有效的方式控制病情,患者需要约束的情况已经很少。
记者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病房看到,精神科病房与普通医院病房并没有什么不同,稍有差异的是病房里除了生活必需用品以外,其他杂物几乎看不到,比普通病房更加整洁。绝大多数住院患者可以在病房里或者走廊里自由活动,只有精神病急性发作有冲动行为的患者,为了防止患者伤害自己和他人,会在一定时间内被约束在固定的位置。
“多人住在同一间病房,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互相影响?”记者问了一个很外行的问题。医生解释说,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会丧失一部分与人交流的能力,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所以精神科病房里常常看到的场景是,患者各自呆在自己的一角,互不关心。“要是能互相讲讲话,倒是好现象呢。”当然,偶尔有病人出现冲动行为,病房医生护士会随时严密巡查,及时阻止事态。
精神科的医生和病人之间,早已不是人们想象的像“狱警”与“犯人”那样的关系,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需要大量的沟通,时间长了,患者甚至对医生有了感情。
回到我们开篇时的问题:精神病患者为何会受歧视?一种“诗意”的说法是,精神病患者是无法遵守社会规则的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对少数不遵守规则的人抱有敌意。在这个假设中,精神病患者除了为社会带来负担,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如果从另一面看,历史上有众多精神病患者,却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荷兰画家梵高离世125周年,世界各地举办各种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梵高深受精神病困扰,曾割掉自己的右耳,最后在37岁时开枪自杀。有人分析说,梵高的画作中可以看到由精神病引起的一些幻觉和变形,但这些病态的表达却正好让他的作品产生奇妙的美感。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星空》,就是在一次住院治疗后创作的。
精神疾病患者是人群中客观的存在,他们是病人,更是弱势的民众。如果消除了误解与偏见,歧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