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上海也曾经历过精神病患者被“关锁”的阶段。关锁,即限制病人的人身自由、又不让他们接受治疗。1991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严和骎、张明园教授的带领下,上海组织全市各区对被“关锁”在家中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全面普查。
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防治科主任蔡军回忆,当时的普查发现了100个被关锁的特困重残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几次治疗又复发,他们的家属大都放弃了治疗希望,为了保证他们不惹事,只能把他们当作“宠物”来养。
在为期10年的“解锁工程”中,上海解锁了264例病人。2000年,再次全面普查,解锁了84人。这84人中,有80%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被关锁,20%患者因丧失治疗信心被关锁。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只有20岁,其中23人被关锁10年以上。
经过解锁和后续治疗,3年后,这80多名特困重残精神疾病患者有10%能自理生活,76人的症状有所缓解。在成功解锁的病人中,有人还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2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成立,目前设置综合管理办公室、防治科、宣传健康教育科以及社工部,负责全市精神卫生的预防、心理卫生、精神疾病康复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2003年,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得以实现,上海三级防治网络进一步完善。
“这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群体。每个病人都有一个看护网。”蔡军表示,“现在,我们的监护率达到95%以上,建档一个就监护一个。”
为了让精神病患者吃得起药,上海市从2006年10月起实行政府实事项目——全市所有的无业贫困精神病人都能享受免费服药(限于低价、有效、安全的21种国产药),受益人群逾5000人。
同时,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援助也在增加,1993年起上海各个区县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计算,人均0.15元,对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1999年这笔救助投入上升到平均每人0.3元,从2003年开始,上涨到1元。这部分经费可以提供给无业贫困、易肇事肇祸的患者享受免费住院,现在上海每年有1300万元的经费可以用于2000人进行免费住院治疗。
“有了这些措施,现在几乎没有患者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吃不起药住不起院的情况。”蔡军告诉记者。
新“上海服务模式”让康复者更易回归社会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黄继忠在接受采访时说,满怀奉献之心,以提供科学、完善、人性化的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大众生命质量的全面提高是我们的使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2年成为上海市卫生系统首批医务社工试点单位并成立社会工作部。创新精神科工作模式,形成医、护、社会工作者相互协同工作的新型医疗模式,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助人自助”服务,提高了病人家属的社会化能力,同时挖掘病人和家属的社会资源,为病人的康复和痊愈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心中最大的误区就是“精神病人只是精神病院的事”。如果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当然让精神病患者集中起来接受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长期住院又面临侵害广大患者公民权益的风险。
蔡军表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精神病人的监管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医院只能解决患者的急性、重病期治疗问题,而漫漫康复之路才是广大患者最为迫切需要的。”
现实的情况则是,由于害怕遭遇歧视,或者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些精神病人家属对患者病情三缄其口,避而不谈。有的家属则出于亲情,舍不得送治患者,因延误病情而导致的肇事肇祸事件时有发生。
“我们的工作虽然做到位了,但是这种事件还是无法预测,无法完全避免。”蔡军介绍道,为了提高监护人的精神卫生知识,减少病患对其造成的伤害事件,上海市各级精神卫生机构还专门为病患及其家属开设了“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教育”培训班,传授精神疾病常识、预防护理知识等课程。
但直到现在,仍存在家属从最初的“圈养”病患,到后来认为只有住院治疗才能防止其犯病的情况。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就曾指出,这就是近年来让医患双方备感困扰的“旋转门”现象,而身陷“旋转门”的精神疾病患者,不仅让本已匮乏的精神卫生资源“雪上加霜”,而且许多精神疾病患者也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徐一峰介绍说,以往在上海各个社区都有专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