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已有19 家二、三级精神卫生专科机构,确保各区县至少设有一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可为本市和外省市来沪患者和有需求的居民提供精神障碍诊疗及心理卫生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科兼职医师还会上门随访,督促患者服药、观察病情发展,向上级医院汇报,以保证病人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此外,在每个街道的派出所,还有一名精神病防治专职民警,上海全市约有230 名专职民警负责重点病人(即易肇事肇祸病人)的排查摸底和送治工作。除了专职民警,还有民政干部、残联的助残员、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共同实施精神病人监管工作。
当然,新版《条例》中还创设了对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患者出院后“强制性”定期门诊治疗和社区随访的制度。
这些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属和社区居民的后顾之忧。
“精神障碍是一组范围很广的疾病,很多患者都可以得到治愈,目前精神障碍的治愈率甚至超过神经科,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强调精神病可防可治,而是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大家知道曾经患病的个体也可以回归社会,以此让更多人正确认识这个疾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何燕玲向记者介绍道,在针对普通人群方面,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牵头,上海市还陆续开展了三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在第二轮“三年计行动计划”期间,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5 月,上海市卫生部门抽取了2 万名18 岁以上的上海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居前3 位的心理问题是酒精使用障碍、抑郁障碍和特定恐惧症。
作为此次调查的负责人,何燕玲医遗憾地表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出现心理问题时,只有三成被调查对象愿意向专业人士咨询。这说明居民接受专业服务的意愿不高,可能因为既有的精神卫生服务和居民希望获得的服务之间尚有差距。
为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们定期进入社区为居民做心理问题筛查、在居民健康档案中建立心理档案、发现问题的进行分批咨询和干预、通过多种渠道发放给居民各种心理宣传品。
何燕玲的希望是,通过有效培训,日后能在各区县的目标人群中,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促进员。
据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健康教育所联合拍摄系列心理健康宣传片,有的录制成光盘在社区内播放,有的则将在IPTV 上播放,居民在家看电视即可接受心理科普。
何燕玲说,在每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期间,他们还会组织策划一系列心理健康咨询与活动。
例如,在2013 年10 月10 日发布了“2013 年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报告”。这是上海市继2011 年之后的第二次评估。调查中,市民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回答率为平均75.03%,较2011年有所提高。但市民对5 种常见精神障碍识别率还有待提高。
2014 年10 月10 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的“走近绿丝带”医院开放日活动期间,市民、媒体工作者等参观了医院开放科室,来自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介绍了本市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和《精神卫生法》贯彻实施情况,并开展了精神健康科普讲座;在松江区举办“健康大讲堂”专家讲座,向市民传播了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有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各区县也将举行医院开放日、精神康复摄影作品展览、阳光心园科技模型制作竞赛、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生活技能竞赛、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志愿者招募活动及各类宣传培训等活动。
而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强。上海各级精神病院的设施也在不断改善。政府投资近3 亿元后,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门急诊和病房设备正在向“亚洲一流”的水准看齐,从业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以及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将患有精神疾患的家属送入医院治疗当做是一件耻辱的事,能够在发病早期就送诊寻求医生的帮助,因此病情难以得到控制的狂躁病人在医院将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