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心理健康常识以及对心理行为问题的避讳,是阻碍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及时求助的最主要原因。何燕玲医生介绍,另一次关于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的调查显示,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知识得到一定的普及,市民对疾病案例的识别和认识有提高,但也有不足,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严重。
心理咨询火热背后
心理行为问题与社会压力有关,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批老专家和院领导,已经意识到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这个时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了心理门诊,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心理门诊之一。
不过,由于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到心理门诊就诊的人不多,门诊开在精神卫生中心原门诊楼的一角,每周只设两个半天的开诊时间。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的张海音医生还记得,对于当时的患者来说,走进心理科诊室,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张海音曾接诊一位患者,患者告诉他:我已经在门口犹豫2个月了,今天才总算走进来。
尽管就诊患者不多,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非常重视心理科的发展,1980年代,受当时上海市卫生局委托,医院承办了心理医生的专业培训班,为心理科工作储备专业人才。1990年,上海第一条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通,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人员接听电话。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形成心理热,学校里开始设置心理辅导老师,各种心理咨询工作室出现在市场上。同时,卫生系统要求三甲综合性医院必须设置心理门诊,中国心理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为了满足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1998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投入使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设置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旁的一座独立的建筑中,是中国第一家独立设置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中心投入运营之初,门诊量不多,平均每天接诊大约60人,但此后增长迅速,每年门诊量增长30%,近几年的增长率也在10-15%,目前每天接诊700多人。走进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太像医院,中心环境宽敞明亮,诊室私密性比普通医院更强,候诊者安静地在走廊里等待。
门诊量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改变。张海音医生告诉记者,他曾看到有老总让助理陪着来就诊,这说明大家已经不认为看心理门诊是羞耻,而是一种正常的需要。现在,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有30个门诊室,从患者需求出发,中心开设了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强迫症、老年心理、儿童心理等专病特色门诊。另外,中心可以提供国际主流的各种心理治疗方式。
心理咨询对专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作为国家卫计委三大心理治疗师培训基地之一,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对心理医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他们都是具有精神科医生资质和从医经验的医生,经过心理学科培训后才可以为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张海音医生告诉记者,心理科门诊与其他躯体疾病的门诊不同,诊断和治疗的耗时长,一次心理治疗一般需要50分钟,医生非常辛苦。
心理咨询行业的“火热”,也带来了咨询机构的良莠不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介绍,新修订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资质和登记、监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之前,社会上的各种所谓心理咨询机构,都是以其他咨询业务的名义登记。在这些机构中,咨询师的资质难以保证,业务质量也难以监管和控制。谢斌提醒说,今后市民一定要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求询,以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去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为《催眠大师》的影片,电影中,心理咨询行业被描述为一种时尚、高端、神秘的职业。这样的印象,也正是吸引很多人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市场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