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告诉记者,心理咨询行业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患者到不具备资质的咨询师处咨询,很可能适得其反,问题没解决,反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市场上一些不正规的咨询机构,也会给咨询者做量表测验,但测验结果的解读需要非常专业的能力,解读不准确,会大大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
身边的心情“大白”
心理的变化复杂而微妙,我们都希望,如果出现心理问题,身边能有一位心理健康家庭医生随时提供评价和指导。不久前在中国热映的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电影主人公大白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医生的形象,大白随时能够觉察到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地提出建议和指导,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医生们也在寻找方法实现这样的愿望。2014年8月,一款名为“心情温度计”的APP正式上线,这款APP的研发团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
移动医疗是近几年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很多过去只能在医疗机构内完成的服务,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达成,“心情温度计”也是这样一个新兴的移动医疗服务工具。
开发团队的吴志国医生介绍说,“心情温度计”提供了5套专业量表(PHQ-9、GAD-7、HCL-32、MDQ和6项生活质量问卷),专注于常见的病理性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自测,用户自我测评后,软件会依据不同的选项统计自我评测的分值,并将各项目的分值以及该量表的总分值汇总到后台服务器,由服务器记录历史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反馈。最后,被解读的数据以温度计的形式反馈给用户,让用户获知当前精神状况的评估结果。
吴志国医生强调说,“心情温度计”不是诊断,而是一个自测工具,目的是促进就医。我国成人总的精神疾病月患病率为17.5%,其中各类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分别超过4%和5%,但超过96%的患病群体从未寻求专业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加之广大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低知晓率和低接受度,因此众多精神心理问题/疾病被“隐藏”在了社区中而无法被专业服务覆盖。
从全球范围来看,诸多因素限制了精神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除了精神卫生资源短缺及分配不均衡等重要因素外,时间、地域、交通条件、病耻感、病患个体偏好等因素也极大阻碍了服务需求者们去寻求“面对面”的精神卫生服务,这些问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尤为突出。
“为此,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来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由此发展出电子化精神卫生(e-mental health)的概念和创新服务模式。”吴志国医生说,“心情温度计”的开发,正是基于以上的社会背景。
除了自测,“心情温度计”还提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
当然,“心情温度计”未来还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功能。吴志国医生介绍,由于抑郁和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整个诊疗过程,包括初始识别、评估、诊断、干预等一系列流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产生的大量有益于个体诊疗和医学发展的信息,经由传统医学“面对面”的疾病数据采集和病情记录的方式已不能充分和有效满足如此大量的医学随访需求。而“心情温度计”可以记录用户自测的数据动态变化,制作成曲线图,这些资料直接提供给用户自己的主治医生,这样,医生就可以得到丰富的参考数据,对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期待身边有一个心情“大白”,随时为我们做一次心理体检,移动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已经为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