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杨欣创办了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同年,保护站奠基。在高海拔的冻土地带盖房子,本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地基要挖到两米以下的常年冻土层,而高原地区人稍微一动就会缺氧,头痛得像被人用锤子敲打。为了反盗猎,还要加造一座瞭望塔,而瞭望塔仅仅是地脚螺栓就有16根,总重达300公斤。
1997年,历经千辛万苦,“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终告建成。一栋80平方米的复合材料板房,外加28米高的瞭望塔。偷猎者闻风,不敢再肆无忌惮。
建立保护站时,杨欣招募了第一批志愿者,主要工作是沿着青藏公路开展藏羚羊分布和数量调查、协助当地“野牦牛队”反盗猎、调查记录基本气象数据和宣传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调查常常一走就是来回200公里的路程,恶劣的气候环境不说,偶尔还会遇到车子出故障,只能在寒风中等待搭乘青藏公路上的顺风车。
但是多年数据的积累终于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进藏铁路建设期间,保护站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了《关于在藏羚羊迁徙期间在青藏公路上进行临时性通道试验的报告》,启动了协助藏羚羊迁徙的“红绿灯”项目,帮助解决了藏羚羊迁徙与铁路建设的矛盾。
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保护站成了赴青藏高原旅游考察人群的小憩之所,志愿者的讲解帮助更多人了解了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站印制的24000张野生动物不干胶贴画也受到了往来旅行者的欢迎,车辆、营地、藏族牧民家里、五道梁的小饭馆,都能见到。同时,5000多份青藏公路旅游手册和2000多个藏羚羊图案的中国结被送到游客手中,“藏羚羊祝你一路平安”伴随着保护站的环保精神一同被游客记住了。
经过3年多的完善,2001年,保护站开始在社会上公开招募志愿者,每批2—3人,驻守保护站1个月。重庆志愿者余玲喊出了“为了可可西里,献出生命中的一个月”的口号,得到众多响应。不过,出于安全考虑,保护站对志愿者的筛选非常严格,初选过后还需体检和家属签字同意。
尽管如此,2002年底志愿者冯勇在捡拾垃圾时因车辆故障而牺牲的事故,仍然令这个民间环保组织遭到了质疑。杨欣说自己从未遇到过经常在民间组织发生的捐款质疑问题,因为他做过十年专业会计,财务管理一向很正规;而对于志愿者可能存在的意外,他尽量采取预防措施:“给每个志愿者购买保险、严格管理”,因为“此前参与长江漂流中,有10名队友牺牲,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003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交给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迄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杨欣著作出版的《长江魂》、《亲历可可西里10年》等书,以及主流电视媒体对保护站的报道,也加深了外界对它的了解。国家先后在其周边建立了可可西里、羌塘、三江源三个国家级保护区,藏羚羊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最近5年已经没有再抓到过偷猎者了。”杨欣说。
继续倡导和唤醒
有冒险精神的人,并不一定对死亡无畏无惧。这点,杨欣很清楚。在采访中,最令人感慨的是听到他说:“我过马路比一般人小心。——每个正常人都畏惧死亡,我也不例外,生活在城市中一不小心被汽车撞死就很冤枉了。”但是在沱沱河,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