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志愿者的人都说,可可西里不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杨欣来说,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从此走上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环保之路”。
反盗猎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杨欣的环保中心转向了长江源的污染治理。相比藏羚羊受到的关心,青藏高原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还远远没有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杨欣觉得有这个义务去倡导和唤醒。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产品和全球一体化消费形式的普及,无论游客还是当地牧民,都十分依赖工业产品。每个工业产品都有包装,长江源的垃圾主要就是废弃的包装。”杨欣说,“而当地没有现代垃圾回收机制,因此造成垃圾泛滥。”
2003年,志愿者花费3个月时间,对青藏公路昆仑山口到唐古拉山口、4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和沿途居民点垃圾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了《长江源头地区公路沿线垃圾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了将垃圾通过铁路剩余运力运至格尔木集中处理或就地处理的建议,上报国家部委。此后又开创了“每人带走一袋垃圾”的项目,号召自驾进藏游客带走当地污染源,“游客基本上都很响应”。
除了垃圾污染,长江源冰川的退缩也是环境恶化的又一表现。1994年杨欣探险考察时曾拍过一处冰川,2010年他重返故地时却发现,眼前的冰川几乎全部消失。“最大的一个冰川叫岗加曲巴冰川,它在近40年间退缩了4000米——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在他的倡导下,2005年,志愿者在海拔5400米的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竖立起长江第一座“冰志碑”,警示长江源冰川的退缩速度,呼吁人们关注母亲河的生态。8年来,这样的冰志碑已经建了5个。
18年前,当杨欣拟订他长江源保护的“5年计划”时,曾设想在2000年建成4个自然保护站。“分别是在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可可西里)、长江正源沱沱河、长江南源当曲和通天河。”这些年来,他建成了2个。2011年,“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建成,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相距200公里。目前,“绿色江河”组织正在筹备建立第三个自然保护站,位置在四川。“第一个保护站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第二个保护站重点保护水源。”杨欣说,“第三个保护站将会重点保护森林,开展青少年生态培训,成为中国第一个青少年的绿色黄埔军校。”
曾经,杨欣说自己“为可可西里孤军奋战了10年”。如今,他说:“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这些年来,他得过不少环保方面的奖项,也收到过社会捐款,但在他看来,最大的帮助来源于“公信力”。专注长江源保护这么多年,支撑他的不仅是个人情怀,还有“长江”这个背景。一个文人送过他一句话:“以长江作背景,你不敢不刚强。”杨欣对此的理解是:“这里的长江除了自然的长江外,还有千万个像‘盼江绿’一样的捐助者、支持者和志愿者。”
“盼江绿”是杨欣非常想感谢的一个人,一个隐姓埋名13年的捐助者。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是“公信力”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