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取暖用柴火。家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当时正值“文革”,父亲因出身问题害怕挨整,扔下家人一走了之,母亲独自一人拉扯她、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境实在说不上殷实,但是她并不觉得苦。“不穷啊,我们有田地,吃得很饱啊。”她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出门就是一条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她的童年,就在河边,放牛、放马,抬头,是流云飞渡,身边,是树影婆娑,向日葵和她的倒影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还有,小鱼从影子中穿梭而过。
美极了。幸福极了。
1971年,她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转折,她对此的描述却是轻描淡写:“对啊,他们来招生,就录取了。”
到歌舞团后,还没经过任何的训练,第二天,她就上台表演了,随后,她开始了7年“送戏上门”的生活。每一次,至少三个月,演员们背起行囊,徒步行进在原始森林般的村庄之中,和村民同吃同住,有时还帮他们收庄稼,因为在当时,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为工农兵服务。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乱窜的蛇、吸血的蚂蝗威胁着前行……他们走村穿寨,但是收获也是宝贵的,那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是遗落在乡间的珍珠,很多人视而不见,而杨丽萍却随手捡拾,成为她一生受用不尽的艺术宝库。
有一次,她就听到一个很美丽的传说,传说的主人公叫孔雀公主,故事里有一个美丽的金湖,金湖里有荷花,还有孔雀栖息的地方。当时,她就问团里的一个老同志:“你能不能带我去找一找这样的地方?”他说他知道。结果,他真的带着她去了,她记得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湖边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上面结了很多菩提果,那里有很多孔雀,孔雀一个接一个地争着开屏,特别美。
她和孔雀,有着不解之缘。有一段时间,她躲在菩提树后仔细观察孔雀的一举一动,它们怎么走路、抖肩、落足,然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去。专注于孔雀舞,她坚持了30多年。早在1979年,她就跳过舞剧《孔雀公主》,1980年,杨丽萍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她出神入化的形体舞蹈演活了孔雀,令人叹为观止,但同时,我们似乎也从这支舞蹈中看到了那个在金湖边寻觅孔雀踪影的小女孩,那样地纯净,不染红尘。
2012年9月11日,她开始舞剧《孔雀》的巡演,其脱胎自《雀之灵》,可见杨丽萍对孔雀题材真是情有独钟。在她眼中,

